【最新研判】美国中期选举的前景与影响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小 i 导 读
2022年10月28日,由中华美国学会、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海国图智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美国2022年中期选举前瞻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的第一场研讨活动在线上成功举行。本次会议聚焦“美国中期选举前瞻”,十余位中美关系领域的权威专家和顶尖学者围绕现阶段美国中期选举的主要问题,包括两党的布局与动作、关键摇摆州的选情变化、联邦参众议院席位及主导权的可能变化、影响中期选举的重要因素等进行了深入研讨。第二场研讨活动预计将于2022年11月中旬举行,届时将就美国中期选举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研讨,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本文约5800字,读完约15分钟
开幕环节
研讨会开幕环节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主持,由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发表开幕致辞。贾庆国教授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他指出,今天研讨的议题非常重要且及时,由于美国在世界上的分量及影响,此次中期选举对中美两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重要。围绕美国中期选举,以下几个问题应当得到重视:第一,美国的极化到底有多严重?极化是常态(Normal)还是非常态(Abnormal)?第二,共和党能否在选举中取得胜利?能够取得多大的胜利?第三,中期选举结果对美国对华政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第四,如何看待美国对华政策的未来发展?贾庆国教授表示,以上议题对深入理解美国的国内政治状况、理解美国对华政策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期待听到各位嘉宾对相关问题的独到见解。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
外交学院院长、中华美国学会副会长王帆在主旨演讲中对拜登政府对华战略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如何应对作了深刻总结。王帆院长指出,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错,美国的对华政策回到了“该竞争的竞争,该合作的合作”的主导思路,其中竞争的逻辑更加突显,而合作则被视为竞争的手段。在美国的认知中,中国是最重要的竞争对手,俄罗斯的威胁是即时和短期的,乌克兰危机并没有使美国改变对华竞争的既定大战略。另外,美国战略界也颇为关注盟友联合与中美竞争烈度管控问题。因此,全方位的对华竞争并不符合美国利益,美国官方并不希望与中国打“新冷战”。据此王帆院长认为,中国需谨防美国“挖坑设陷”,不能使善良的愿望影响对美国的正确判断;合作要积极,竞争要接受,同时积极避免不合理、条件不平等的竞争;民间外交不仅要先行,而且要成为“主力军”之一,使其与官方外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外交学院院长、中华美国学会副会长王帆
第一节
“美国两党选举策略”
及“美国2022年中期选举结果前瞻”
研讨会第一节议题为“美国两党选举策略”及“美国2022年中期选举结果前瞻”,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主持。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朱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文莉,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谢韬,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国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刁大明就相关议题发表观点。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朱锋指出,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态势延续了过去30年美国国内政治极化的事实。与此同时,本次中期选举的选情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民主党高层对中期选举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但民调显示民主党只有脆弱的边际优势,最终结果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二,关键州中期选举形势反映出民主党和共和党完全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治理理念,不论中期选举结果如何,都将加强美国国内政治极化的程度;第三,中期选举是对拜登政府在美国国内民众支持度以及美国未来执政方向和治理道路选择的前所未有的考验。在中期选举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方面,朱锋教授指出,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契合点是对华强硬政策,中期选举激化的美国国内政治极化现象可能使美国对华政策进一步失去柔性思考的空间。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朱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文莉表示,根据现有的民调数据,越接近冲刺阶段,本次中期选举就越与此前的中期选举无异,即执政党多少会在选举中失利,在野党多少会有所收获,唯一的变数在于参议院的归属。从目前的情况看,关键的焦灼选区似乎均已出现较明确的共和党倾向,民主党对此也非常不乐观,甚至可能出现超出想象的席位差距。朱文莉教授指出,民主党在本轮的选举周期中非常被动,无法主动营造有利事态,对不利事态事先缺乏研判,事后应对也不能令人满意;而共和党则采取了多种措施弥合内部分裂,赢得了中间选民的支持。对于选举的结果,朱文莉教授强调,如果共和党成功赢回两院多数,接下来两年可能会再次出现府会之间的恶斗,中国很可能将成为两党争斗的靶子,从而冲击中美关系。同时,本次选举的结果也将影响两党围绕2024年大选的策略。而围绕美国政治极化现状的问题,朱文莉教授认为,关键在于两党之间的争斗是否重现一个有力的中间派或两派之间的默契底线,这将成为保持美国社会稳定的基础。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文莉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谢韬从“选举结果预测”、“特朗普在共和党内的影响”、“共和党候选人的共同特征”以及“选举后的美国政治”等方面分享了对本次美国中期选举的整体看法。首先,谢韬教授通过对两种不同形式模型的运用,得出结果显示选举结果可能会落在民主党丢失56席到其赢得5席之间(第二种模型分析结果:民主党丢失82席到其赢得5席之间)。此外,谢韬教授提出当前美国党争日趋激烈的可能原因除了意识形态的极化之外,还可能与两党席位差值较小有关,这为如何观察美国极化提出了另一个有益视角。最后,谢韬教授对选举后的美国政治生态进行了基本预测——政治极化削弱选举民主、微弱多数激励党派竞争,而特朗普“幽灵”将长期徘徊。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谢韬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国友表示,2022年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中期选举策略既存在斗争性也具有共同策略。斗争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民主党强调美国经济的积极方面,如失业率降低、投资形势良好;共和党则突出美国经济的负面态势,尤其是通货膨胀提升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共同策略指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加大动员美国地方选民的力度。最后,宋国友教授对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结果作出了预测:民主党输掉众议院的可能性较大,两党在参议院有得票相同的概率,这种结果将使拜登政府的国内立法进程陷入停滞状态,预算也会面对共和党的打压,但可能在外交上更为积极进取,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反而是利好时机。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国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刁大明认为,民主党在此次选举中很可能会失去众议院,不仅是历史经验意义上的民意回摆,也因为民主党在选举周期中的被动。在众议院方面,共和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并没有“浪潮感”,不会取得太大的优势;参议院的情况则更为微妙,民主党能够维持参议院多数的可能性在持续下降,即便能够维持,可能也只是最微弱的多数。总体而言,共和党在参众两院同时翻盘的可能性都在增加,但各种可能性也仍然存在,最终参众两院的归属及其背后所体现的美国两党政治的走向值得品评。
同时,围绕近期热议的政党重组与周期变化的问题,刁大明教授指出,两党在地区分布意义上的势力或优势范围正在持续发生变化,尤其是两党在南方各州的角逐结果将深刻重塑两党在区域意义上的分布状况。最后,围绕此次中期选举对2024年大选的影响,刁大明教授认为,本次中期选举与大选的联动空前密切,“中期选举的大选化”趋势明显,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本次选举的结果及选后的表态都将显著影响未来两年两党的选举策略及美国的内外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刁大明
第二节
“中期选举后的美国政治与外交”
及“中期选举与中美关系”
第二节讨论聚焦“中期选举后的美国政治与外交”及“中期选举与中美关系”,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陈定定主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王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系教授龚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邵育群,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赵明昊,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兼职副研究员孙冰岩就相关议题发表观点。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王勇对选举之后美国国内政策、对外政策与中美关系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了基本预测:第一,大选之后美国的国内政策可能会有较大的调整,同时将会更加混乱。这不仅受政治极化因素的影响,也因为中期选举后大选压力的增大将加剧两党斗争。如果美国国会权力结构发生大变,国会推动政策的方向也会有较大调整;第二,美国对外政策的连续性相对而言好于国内政策,两党对外政策目标比较一致,但对实现目标的手段存在不同理解;第三,就选举结果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而言,两党都将中国视为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并且互相指责对方对中国不够强硬,未来两年中美关系的发展可能会更加艰难。其中,经济脱钩问题、台湾问题以及2024年之前是否存在改善中美关系的机会等问题,值得更加深入的关注与研判。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陈定定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王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系教授龚炯首先对参议院和众议院的选情作出分析和预测:民主党在参议院的中期选举结果主要取决于宾夕法尼亚州、佐治亚州和内华达州的情况,其赢下两个州并守住参议院的概率较大。对于众议院的选举结果前景,龚炯教授认为民主党将失去众议院的多数席位。最后,龚炯教授指出,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结果并不会改变中美关系的走势,学界应关注中期选举导致的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重要委员会成员等细节的变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系教授龚炯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邵育群围绕美国台海政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入分析。她表示,美国在其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同中国“竞而胜之”(Out-competing China),而其中最关键的两个概念即在于地缘政治影响力和关键技术优势,在这两方面台湾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美国对华竞争的角度来讲,台湾问题是美国一定会利用的一张牌,在未来所谓的“决定性十年”中,美台军事合作可能会更加密切。同时,邵育群教授指出,美国部分人士正试图炒作中国大陆军事实力的威胁,而拜登政府所谓“民主对抗专制”的政策框架也开始出现微妙的调整,这都将显著影响中国的涉台外交。另一方面,台湾岛内的“九合一选举”及民进党、国民党的未来走向也将影响美国的对台政策。最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共和党成功获得众议院多数,美国国会在台湾问题上的干扰角色一定会加大。总体而言,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的空洞化趋势仍将持续且会加速,美国台海政策的消极面会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对美外交和涉台外交的挑战会越来越大。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邵育群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赵明昊从三个方面分享了对中期选举及中美关系未来的看法:第一,在本次美国中期选举中,中国议题所占的分量将变得更加突出,主要表现有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对中国“干涉”中期选举的炒作,以及许多州候选人就中国议题发表强硬言论等。在美国政治极化以及“中选大选化”的背景下,中国议题在美国地方政治版图中的地位也在发生着很重要的变化。第二,在共和党重掌众议院之后,该党可能将在新冠肺炎起源调查、技术冷战问题、中美投资关系管控等议题领域表现出更加强硬的姿态。即使民主党保持其在参议院的优势,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也不太可能出现积极调整。在“弱分立”状态下,民主党很可能倾向于与共和党“勾兑”,拜登在对华政策上也难有太大的调整空间。未来,两党之间可能会在中国问题上产生更多“新共识”。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赵明昊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兼职副研究员孙冰岩就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的涉华议题特点展开分析:第一,在美国对华战略转型和国内战略转型相结合的大背景下,美国各州政府的涉华议题与上层战略转型相连,候选人攻击中国的频率增加,中美合作成果变成负资产;第二,攻击中国的议题与地方问题的关联性增强;第三,多个州的候选人在对华政策方面表现出“特朗普式”强硬;第四,如果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获得众议院多数席位,其上台后将推行的涉台问题、供应链脱钩等民粹主义议程将破坏拜登政府避免战略误判的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兼职副研究员孙冰岩
总结环节
总结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中华美国学会秘书长袁征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国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倪峰发表了闭幕致辞。倪峰教授对各位参会嘉宾及参与组织的各方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研讨会对美国中期选举的评估非常重要,与会学者对影响中期选举的关键议题及主要因素、选举结果的预判、选举结果对美国未来内外政策的影响等热点话题进行了非常精彩的分析。倪峰教授表示,目前国内美国研究学界对美国选举政治的了解不断深化,在联邦层面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和到位,但在州和地方政府层面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围绕本次中期选举的特点,倪峰教授强调,本次选举是2020年美国人口普查及选区重新划分之后的第一次选举,选区重新划分后选举形势的变化是观察美国政治极化及政党重组的一个重要看点,希望引起各方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中华美国学会秘书长袁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国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倪峰
与会嘉宾合影
本次研讨会汇聚各方力量,对国内学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重大问题做出了回应,增进了学界对美国的了解,为新时期美国研究及对美外交策略贡献了智库力量。
本文为iGCU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文章来源: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
采写:杜颖、胡可怡、王博涵
排版:王博涵
审校:马涛、刘聪
往期推荐